内核->进程->线程图中的是什么?原来一个核心上可以有一个进程,而据说进程和线程没有特别的区别,同时一个进程上可以有多个线程。也就是说,这些可互换概念存在的意义仅仅在于将程序的竞争性执行转移到两个不同的层次上。
- 线程级别,每个线程(即任务/程序)都可以访问共享资源,并且
- 在进程级别,每个线程(换句话说,任务或程序)都没有这样的访问权限。
在多个进程中运行单个程序和在具有多个线程的单个进程中运行程序之间实际上没有区别,只是第一种情况下的上下文切换(并发)发生在进程级别,而第二种情况下的上下文切换(并发)发生在同一内存区域中的线程级别?
在相当流行的 POSIX 标准中(与许多操作系统或多或少一致):
在内存、开放通道和套接字方面,线程可以访问进程拥有的所有内容,并且进程可以与其他进程共享其中的一些内容。
这是就访问而言,但是由于可以分配不同的处理器容量,因此 NUMA 内存策略(将哪个地址页面存储在哪个节点上)对于每个线程可能不同。
在真实的操作系统中,例如在Linux中,流与进程只有在创建时的设置上有所不同,即“非主”进程线程实际上是同一个进程,但配置为将所有可能的事情与主线程完全分开(也不可能的事情,例如,
seteuid()
在 Linux 中更改多线程进程的用户是另一个故事)。而在Windows中,线程的访问权限可能完全不同。但在 BSD 或 macOS/iOS 中,线程根本不是进程,而是其他东西。当然,差异在于细节,魔鬼就在这里。
例如,在具有 GIL 的旧 Python 上(即线程可以在不同的核心上执行,但 GIL 使它们连续端到端地工作),如果需要,您可以生成多个进程,分配共享内存并工作。共享内存中的对象存在困难,但简单数据没有问题。
总而言之,主要的区别更多的是在管理方面:进程代表一个人(用户、管理员等),线程代表一个进程,内核代表一个线程。 (用户->进程->线程->内核)